2021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宣布,美军将自5月1日起分阶段撤出阿富汗,计划在9月11日——即“9·11”恐怖袭击20周年纪念日前——完成全部撤军。这场持续了将近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有望在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画上句号。
然而,美国并非历史上第一个在阿富汗遭遇失败的超级大国。早在美国之前,英国和苏联这两大曾经的全球强权,也曾在这片土地上惨遭挫败。正因如此,阿富汗被戏称为“帝国的坟场”,成为许多大国征服野心的绝对禁区。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强国都对征服阿富汗抱有极大兴趣?这片地理环境贫瘠、资源稀缺且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国家,又是如何让这些超级大国屡屡折戟沉沙的呢?
阿富汗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北边紧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东部通过狭长的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南面与巴基斯坦相邻,西部则与伊朗为邻。它位于中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亚交汇的战略要冲,扼守着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通道,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极为关键的位置。
展开剩余83%不过,阿富汗80%的土地是崎岖的山地和高原,只有北部和西南部存在有限的平原区域,而西南部的平原多为荒漠。这里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昼夜温差和年温差都非常显著,使得农业发展非常艰难。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阿富汗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但也造就了它“易守难攻”的独特优势。
从民族和宗教角度看,阿富汗9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大多数属于逊尼派。浓厚的宗教氛围与封闭的社会思维,再加上长期不断的战争,使得阿富汗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长期依赖国际援助。低迷的生产力和贫困的民众,也让它成为大国博弈中的牺牲品。
纵观历史,阿富汗曾被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大夏、贵霜帝国、突厥汗国、唐朝、阿拉伯帝国以及蒙古帝国等多股势力相继征服。蒙古帝国衰落后,阿富汗落入波斯势力控制。直到18世纪中叶,艾哈迈德·沙阿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基础的杜兰尼王朝,才真正统一了现代意义上的阿富汗国家。
自那以后,尽管阿富汗内部政权更替频繁,但外来势力再难长期掌控这片土地。它仿佛一座“帝国坟场”,无数大国纷纷试图征服,最终都遭遇挫败。
19世纪中期,被誉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统治着印度,为了遏制北方沙皇俄国的势力扩张,三次对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意图将阿富汗纳入其势力范围。
第一次入侵发生于1839年至1842年。英国派遣约21000人的混合部队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迅速占领坎大哈和加兹尼等关键城市,阿富汗领导人多斯特·穆罕默德被迫逃往山区。英军在喀布尔扶持傀儡政权,认为胜利在握,便撤回大部分兵力,仅留下8000驻军。不料阿富汗民众迅速组织起游击队,利用复杂地形切断补给线,发动猛烈反击。1841年,喀布尔爆发大规模起义,英军被迫撤退,途中遭遇惨重损失,约1.6万名英军及家属几乎全军覆没,仅有一名重伤军医逃回。1842年,残余英军撤回印度,第一次入侵以惨败告终。
第二次入侵发生在1879年至1881年,英国再次派兵入侵,过程与第一次类似。阿富汗请求俄国援助未果,民众再次掀起反抗浪潮,英军节节败退。最终,1881年英国被迫与阿富汗签订协议,承认其内政自主,仅掌控外交事务后撤军。
第三次入侵于1919年爆发,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阿富汗改革派上台并宣布独立。英国再次出兵,但面对为自由而战的阿富汗人民,英军难以取胜。再加上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英国最终于1921年正式承认阿富汗独立,成为这场“帝国坟场”中首个败北者。
进入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发生冲突,苏联则站队支持阿富汗,试图将其纳入苏阵营。阿富汗在苏联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苏联欲借此作为南下印度洋的跳板,威胁中东石油资源,并包围欧洲。
70年代末,苏联扶持亲苏政权。1979年,阿富汗领导人阿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甚至寻求与美国建立正常关系。苏联决定出兵,12月24日派遣7个师约8万兵力迅速突袭阿富汗,控制喀布尔,杀死阿明,扶植卡尔迈勒政权。
苏军一度掌控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误以为战争已结束。可阿富汗反抗力量迅速集结,成立“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利用复杂的山地地形发起游击战。苏军机械化部队难以适应,双方陷入持久拉锯。
国际社会普遍谴责苏联入侵,美国、巴基斯坦和沙特等国家纷纷支援阿富汗反抗军,提供武器和资金支持。美国提供的FIM-92“毒刺”便携导弹对苏联空军造成了沉重打击。著名沙特富商奥萨马·本·拉登也在此期间加入圣战者联盟,接受美国援助。
这场战争持续近十年,苏军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反抗军。阿富汗战场犹如深陷泥潭,苏联付出了惨痛代价:超过5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450亿卢布。这极大削弱了苏联国力,加剧了国内矛盾。1988年,苏联被迫接受日内瓦协议,并于1989年2月完成撤军。两年后,苏联宣告解体,阿富汗战争成为其解体的重要诱因之一。
2001年,美国以本·拉登策划的“9·11”恐怖袭击为由,打着“反恐”的旗号入侵阿富汗。虽然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出色,但阿富汗战争却旷日持久,整整打了二十年,至今仍未完全结束。
美军迅速占领喀布尔,使塔利班政权重创,但随后陷入游击战泥潭。塔利班在山区重组力量,人数从2008年的约1万人迅速增加至2014年的6万余人。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阵亡超过2000人,战争开销超1万亿美元,却未获得决定性胜利。
阿富汗经济极为落后,美军难以通过战争自身补给所需资金,大量军费白白浪费。比如,一枚价值130万美元的导弹,最终只摧毁了当年美国援助、价值仅几美元的一顶帐篷。这使美国国内对战争意义产生怀疑,纷纷将其比作“另一场越南战争”。
阿富汗战争严重拖累了美国全球战略布局,尤其影响了其“重返亚太”计划,也给竞争对手中国留下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因此,美国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体面撤军。
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只要大国的博弈不休,处于亚欧大陆中心的阿富汗就难以获得安宁,而真正受苦的,永远是这片土地上的普通百姓。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平台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