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诗:
黄帝问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欲勿,使被毒药,
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
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
为之经纪,异其章而,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歧伯曰臣,
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难入。粗守形上,
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也,
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来不可逢,
往不可追.知机之道,不可挂发。不知机道,
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
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
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
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除之,
邪胜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法之曰,必持内之,
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
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补法之曰,
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
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
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
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穴横居,视之独澄,
切之独坚。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
长一寸六;二曰员针,长寸六分;三曰鍉针,
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寸六分;五曰铍针,
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
七曰毫针,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
曰大针长,四寸镵针,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
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也主,
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
痼疾铍针,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
大如厘也,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
之养以取,痛痹长针,锋利身薄,可取远痹;
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
九针毕矣。气之在脉,邪气在上,浊气在中,
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
浊气出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有所宜。各不同形,
各任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
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
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刺之而气,
不至无问,其数刺之,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也夫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
若见苍天,刺道毕矣。
【原文】1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译文】1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抚爱万民,供养百官,而征收他们的租税,很哀怜他们不能终尽天年,还接连不断发生疾病。我想叫他们不服苦药,不用砭石,只是用细小之针,刺入肌肤,就可达到疏通经脉,调和血气,使气血的运行在经脉中起到逆顺往来的相合作用。为了使这种疗法传于后世,就必须制定出针经之法;为使针法永远不灭,历久而不失传,容易运用,而又难以忘记,这又必须制定出细针进退深浅的准则来。此外,还要分析篇目章句,辨别腑腧脏腧,制定出针的长短之数,使其各具形态,主要是先编成一部针经,我想听听实际内容。 岐伯答道:我想按照次序,有条有理地,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叙说一下其中的道理。小针的要诀,说起来好象容易,但是要达到精微的境界却是很难的。一般的医生拘守形体,只知道在病位上针刺;高明的医生却能根据病人神情气色的变化针治疾病,真神啊!人身的经脉,就象门户一样,邪疾可从门户侵入体内,如果看不出是什么病,又哪能了解发病的原因呢?
针刺的微妙,在于如何运用疾徐手法,一般的医生拘守四肢关节的穴位治病,高明的医生却能把握经气的机动。经气的机动,是不会离开孔穴的。其中所蕴藏的道理,是极精而微妙的。当邪气盛时,不可迎而补之;邪气衰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不会有丝毫的差误;不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会针不应手,如同弓弩扣之不发。因此,针刺必须掌握气的往来顺逆盛衰之机,才能真正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的医生对此昏昧不知,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知其妙处。正气之去叫做逆,正气之来叫做顺,明白了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不用再问了。如果正气已虚,反而用泻法,怎能不更虚呢?如果邪气正盛,而用补法,怎能不更实呢?所以,必须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对于泻补之法,要用头脑仔细分析使用,那样,针刺之道就比较详尽了。
大凡用针时,正气虚则用补法,邪气满则用泻法,有长久淤血的用破除法,邪气胜的用攻下法。大概是慢进针而快出针,急按针孔的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种补和泻的作用,似有感觉又无感觉。要细察气的后来与先至,决定去针或留针。总之,不管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要使病人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补泻的要点,在九针有不同之妙。需要补或泻时,用针刺手法就可以了。如用泻法,根据时日将针纳入,得气之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可使邪气随针而出。假如出针后马上按闭针孔,邪气就会蕴积于内,淤血不散,起不到泻的作用。施用补法,不拘时日,可随时用针,意念中若无其事,如行如止,象有蚊虻叮在皮肤上一样,针刺入皮中,候气之际,如同停留徘徊:得气之后,急速出针,象离弦之箭。右手拔针,左手紧闭针孔,经气因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就会充实了。如果皮下出血,不可任其淤留,一定要作速除去。持针的准则,精神坚定至为重要,对准穴位,垂直而刺,针要不偏左右,还要注意观察病人,仔细审视其血脉,进针时避开它,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将刺之时,一定要看病人的鼻头和眉目之间,针者也必须全神贯注,毫不疏忽,由此预知病情的良恶。那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显得很清楚,按摸就会感到坚实。 九针之名,各有不同的形状。第一种叫做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做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做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做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做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做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做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做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做大针,长四寸。镵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于浅刺以泻皮肤之热。员针,针尖如卵,适于磨擦分肉之间,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够疏泄分肉的邪气。针,针尖象黍粟之粒,适于按压经脉,以导引正气,从而排除邪气。锋针,三面有刃,用来治疗积久难治的疾病。铍针,针尖锐如剑锋,用来刺痛排脓。员利针,针尖如同长毛,圆而锐利,针身略粗,用以治疗暴痹。毫针,针尖形如蚊虻之嘴,徐缓地刺入皮肉,留针养神,以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锐利,针体较长,可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大针,象折竹一样锐利,针尖稍圆,可用来泻去关节郁积的滞水。九针的情况,大体如此。
气在人体经脉之内,阳邪之气常在上部,糟粕之气常在中部,寒湿之气常留下部。这就使针刺的部位不同了。如果针刺头部骨陷孔穴,就会使阳邪得以泄出;针刺阳明之脉,就会使浊气得以外出。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会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自己的部位,病症各有自己所适应的孔穴,情况不同,就要相应用针。不能实症用补法,虚症用泻法,那样损不足而益有余,只能加重病情。精亏气虚的病人,取了五脏腧穴,就可能致人于死;阳气不足的病人,取了三阳经的腧穴,可导致怯弱。耗伤了阴经,会发厥症;损伤了阳经,会发狂症,这都是用针不当的危害。针刺之时,需要候气,如刺后没有得气,不问息数多少,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果针刺已经得气,就可去针不用再刺了。九针各有不同的功能,形状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分别选用。针刺的关键,是要得气,得气即必有疗效,疗效的可靠,就象风吹乌云消散,很明朗地看到苍天一样。这些都是针刺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平台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