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无锡布里渊针对某军工科研项目,成功完成了分布式光纤测温安全预警方案的部署实施,该项目作为该省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在项目规划初期,便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严苛要求。
网络资料图片(与该项目无关)
针对传统电缆在运行中存在的预警滞后、运维效率低等突出痛点,本项目创新性的采用智能预警电缆系统,将感温光缆在电缆本体内嵌入,使电缆在实现电能传输的同时,具备实时感知自身状态的能力,构建“输电+传感”一体化智能网络,将电力传输与分布式传感功能深度融合的创新技术架构,实现对电力传输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科研活动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方案实施
针对该军工科研项目智能预警电缆数量多、覆盖区域广、监测密度高等特点,方案采用基于拉曼散射原理的DTS技术,通过多维度优化设计确保设备发挥最大监测效能:系统配置32个独立监测通道,单通道支持12km连续测量(空间分辨率±0.1m,测温精度±0.1℃),在满足行业安全标准的前提下,通过智能报警算法将报警响应时间压缩至单通道≤3秒。
展开剩余83%一、技术实现:光纤与电缆的“共生设计”
1. 结构一体化:在电缆生产阶段即将传感光纤集成于电缆护套层或屏蔽层内,形成“输电导体+绝缘层+传感光纤+保护层”的复合结构,既不影响电缆原有的输电性能(如载流量、绝缘强度),又能利用光纤的分布式传感特性实现对温度参数监测。
感温光缆嵌入电缆实现“输电+传感”一体化监测
1. 信号协同传输:在同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电力运行数据与传感监测信号,构建“一缆双用”的物理层网络,减少传统监测系统中额外布线的成本与空间占用。
3. 预埋传感光纤,与电缆本体深度融合;输电 + 实时全时域自感知(7x24h 温度监测),将传统电缆变成智能感知融合体。提前预警事故、提升供电可靠性、预测性维护(降本增效)。
一、核心功能:从“被动运维”到“主动预警”的跨越
1. 全生命周期状态监测:
温度监测:实时获取电缆沿线温度分布,精准定位过热点(如接头老化、局部放电导致的温升),最高温度分辨率可达0.01℃,空间分辨率±0.1米,响应时间≤2秒。
布里渊第四代3U分布式光纤测温主机
2. 智能数据分析与决策: 自动分区功能,对采集的海量传感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建立电缆“健康度评估模型”,实现故障趋势预测,推动运维模式从“事后抢修”向“事前预防”转型。
二、军工场景适配性:满足高安全、高可靠、高隐蔽需求
1. 抗干扰与生存能力:光纤传感不受电磁干扰,适用于雷达站、电磁试验场等强电磁环境;无源设计(无需供电)使其在复杂电磁脉冲场景下仍能稳定工作,保障核心电力链路的监测连续性。
2. 高密度部署与隐蔽性:集成铠装测温光纤,直径仅3.0±0.3mm,可集成于各类特种电缆(如耐高低温电缆)中,适应军工园区地下管网、设备舱内的密集布线需求,且不暴露监测节点位置,符合保密要求。
3. 长距离与大范围覆盖:单套系统可监测长达数百公里,一台最大支持192km的电缆线路,满足大型军工科研基地的全域电力网络监测需求,大幅降低多区域部署的系统复杂度。
DTS主机参数表详情
①支持单通道不少于12km;
②不同的光纤类型与长度下测温精度略有差别,参数表中取一般通常条件;
③支持10VDC-36VDC宽电压供电,不同的供电电压,需注意自带2A保险丝的负载能力;
通过部署智能预警电缆系统,实现了对该项目7×24小时不间断、无死角的在线监测目标,有效的将传统被动式火灾报警模式转变为主动式故障报警,可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温度异常风险,有效避免了因电缆过热引发的安全事故,
这种深度集成的解决方案不仅为电力系统稳定性提供了实时数据支撑,更成为推动电力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通过构建电缆全寿命周期的温度数字孪生体,实现电力传输网络从被动抢修到智能预警的运维模式升级,推动电力基础设施从被动运维向主动预警的智能化转型
软件显示画面
工程现场熔接光纤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与监测场景连接示意图
现场试验画面(暖水袋模拟电缆局部温度变化)
软件对应温度曲线画面
在科研基地高度密集的店里负载及军工环境严苛的安全要求下,这套“输电+传感”一体化智能预警系统的应用将传统电缆从“被动输电载体”升级为“主动感知终端”,显著提升了电气火灾防范能力。在军工科研场景中,保障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实现科研基地数字化、无人化运维的关键技术支撑,为各类重点科研项目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安全支撑。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平台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